網頁

2015-08-04

不要把「世界史」扭曲簡化為「外國史」 – 以「柔性課綱」打造適合台灣的教育—6/6 ○花亦芬 at 歷史學柑仔店(2015.07)

台灣世界史教育應避免淪為改裝版的「大中國心理創傷史」

過去我們的歷史教育,存在一個很大的盲點:不斷強調「同質性」。但卻忽略了,人類歷史之所以經常有變動、變遷,正是因為存在許多異質性的因素。這些異質性因素互相拉扯、但也互相形塑。如果我們不懂得多元地去看歷史上各種「異質因素」,只想用「同質性」、「單一方向性」來提供學生不用大腦思考的簡便認知法則,歷史教育最後能提供的,就只剩下灌輸先入為主的偏見與文化歧視。在相當程度上,我們的媒體之所以極為缺乏有深廣度的國際新聞分析、甚至於前一陣子有一個流行歌曲MV《歪國人》引起不小風波,在在都反映出,台灣長期以來偏向用「同質性」觀點進行歷史教育的嚴重後遺症。


過去受限於國民歷史教育應具有「民族精神教育」功能,中國史幾乎是在「中華民族」這個假命題下,不斷往單一線性、而且高度同質化的方向被詮釋。而為了強化這個假命題,所謂「世界史」也順勢被扭曲為站在中國史對立面的「外國史」

隱藏在這種「我者」與「他者」之分的背後,不僅是老式的「中外歷史」,更是漢文化沙文主義念念不忘的「華夷之分」。

有鑒於中國史是從高度同質性的角度來介紹,在「華夷之分」對立的二分法架構下,「世界史」也就被扭曲簡化為具有高度同質性的「外國史」。透過不斷與「中國」互比高下映照,我們國民教育裡的世界史教學,大體上可以說,十六世紀之前的「世界史/外國史」,基調就是文化遠遜於中國;十六世紀之後,基調就是「強權」、「帝國主義」。

說實在,這不是世界史,這是改裝版的「大中國心理創傷史」

我們對歐洲中古的介紹,只有「封建制度」、只有「宗教迫害」,卻不提「城市自治自主」這麼重要的歷史面向。我們的課綱也不談具有全球史意義的「六八學運」、或是戰後在不少國家進行的「轉型正義」。對於近三十年來民主上軌道國家將歷史教育不斷往「反省」方向推動的趨勢,更置若罔聞。

多彩豐富的世界,不是只有「文化霸權」、「大國崛起」、「帝國主義」、與現代「消費文化」。世界上不同角落的原住民,有些正與他們所生存的社會,有越來越多積極的對話。台灣社會向來與歐美、日本有非常密切的經貿文化教育往來,近二十年來也有越來越多東南亞新移民帶給我們豐富的文化新內涵。雖然我們目前仍無法加入聯合國,但並不表示我們與國際社會絕緣。反之,即便目前是用officially unofficial 的方式建立雙邊關係,台灣與世界的聯繫仍然非常緊密。

盧森堡的中學歷史教科書,就直接將台灣資訊科技進步、網路使用普及率高於歐陸的情況,透過地圖清楚表達出來;而且是與中國分開處理的

上面所提盧森堡德語區中學歷史教科書Forum Geschichte 2 在介紹古騰堡發明印刷術帶起的巨大改變時,一起提到現代網路資訊帶來的「數位革命」。頁80所附的「2005年全球使用Internet情況圖」,台灣使用情況與日韓一樣,與中國不同

歷史教育應避免灌輸邊緣性格思考習慣
當我們思考什麼是「我者」時,不該將「世界」以「外國」來理解,將自己排除在世界之外

經濟與和平研究所(Institute for Economics and PeaceIEP)公布的2015年和平指數(Global Peace Index)。
Source: http://www.visionofhumanity.org/#page/indexes/global-peace-index/2015/TWN/OVER.

台灣不是處於「世界」之外,而是在「世界」之內。即便我們一時之間無法正式成為聯合國成員,我們仍是地球村的一員。在全球和平安全維護上,扮演重要角色。

在各個不同的時空背景、各種不同領域,台灣不斷與各種人、各種力量、各種語言文化相遇。我們應致力於透過具有開闊世界觀的教育,幫助台灣新生代更容易走進世界,與世界連結;而不是以偽裝成「世界史」的「中國式外國史」來教育台灣的新生代。更不要透過錯誤的歷史教育,灌輸他們一套老一輩看待世界的偏見(「東方是,西方是; 「我們是,外國人是」)、或者灌輸他們莫須有的排外心理保護機制(例如,「亞洲價值」)。

學生在學校應該學習如何解析外交困局、思考如何化解國際衝突、如何有策略地防範或因應危機。而不是透過歷史教育,將「自己」與「外國人」的界線區隔出來,以不斷地畫地自限,在學校教育裡,不知不覺染上邊緣性格的思考習慣

小國需要的「柔性課綱」
對台灣而言,可以確保我們永續生存、並與國際社會緊密連結的關鍵,是與「普世價值」及「多元文化」結合。在「民主多元」、「人權」、「公平正義」、「性別平等」、「環保生態」等公民社會必備的價值上,好好走岀我們自己的路

台灣是小國。我們應將「小」視為我們難得的優勢。因為「小」,轉動翻新更容易;因為「小」,我們讓各種文化在此都有一些生根的土壤,但不致於肆意壯大到壓抑別人的根苗無以望向陽光。因為「小」,我們更知道要努力了解世界的多樣繽紛,並與之連結。

正如印度聖雄甘地(Mahatma Gandhi)所言:「信仰決定思想,思想決定言談,言談決定行動,行動決定習慣,習慣決定價值,價值決定命運。」我們應透過普世價值,讓台灣的「小」,可以與「世界之大」連結起來。藉由與普世價值連結在一起,確保台灣的永續生存

讓歷史教育內容回到「人之所以為人」的基準點
此刻,我們正面臨抉擇的關鍵點:「歷史教育」究竟是要帶來「啟發」?還是「災難」?如果加拿大原住民法官Murry Sinclair 問原住民學生以下這些問題:「你從哪裡來?要往哪裡去?為什麼你現在會在這裡?你是誰?」,並期待他們可以自在地回答。我們是否也有信心,我們的學生都能自在地回答同樣的問題?還是他們也同樣在歷經被剝奪與自己成長土地的連結後,不管在心靈上、在思考表達上,也有著某種程度思想被禁錮後的「失語」?

如果說,黨國教育擅長神聖化國家威權、也擅長道德化統治者謀私行徑,那麼,能夠讓陳腐落伍思想下場的,唯有更開放、更好、更前進的思想。一個社會如果想要擁有更多具有更開放、更前進、更優質思考力的公民,唯有讓年輕學子在校時,是在鼓勵獨立理性思考、樂於互相討論的環境下接受教育

此外,也不要忘記,能開啟自由思想的鑰匙,是讓學習者清楚意識到,他是普世價值意義下擁有主體性的「人」。既然如此,我們的國民歷史教育也應回歸「人之所以為人」的普世基準點,願意深刻反省,而不是繼續國族思想。

如果「柔性課綱」是一條更能幫助台灣打開歷史教育僵局的活路,就讓我們開始思考,適合台灣歷史教育的「柔性課綱」,可以先從哪些地方開始著手構思?當討論累積越來越多,逐漸就會有比較清楚的輪廓浮現。如果我們希望學生可以開開心心受教育,就讓我們自己先從願意開開心心把「討論」內化為我們生活文化、與教育文化的一部分開始吧!


【連續閱讀】




[4] Honouring the Truth, Reconciling for the Future. Summary of the Final Report of the 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 of Canada, pp. 289-290.
http://www.trc.ca/websites/trcinstitution/File/2015/Findings/Exec_Summary_2015_05_31_web_o.pdf.
[9] 同上,p. 69.
[10] 有關中古「城市」及「自由」之間的關聯,參考:花亦芬 〈二次大戰終戰七十週年紀念,看三一八學運的歷史意義 ─ 「被誤解的歷史重新看」系列(二)〉,歷史學柑仔店(20 March 2015). http://kam-a-tiam.typepad.com/blog/2015/03/二次大戰終戰七十週年紀念看三一八學運的歷史意義.html.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
顧及閱讀舒適性,段與段間請空一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