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

2015-03-04

論慈濟現象:慈濟,是什麼?

慈濟內湖園區的保護與開發,因近日釋昭慧在臉書連續發文而引發激辯,熱烈程度前所未有。這熱烈情緒,可視為民眾長期深受高房價之苦,又見慈濟在各地矗立龐大土地與建築後的必然。


人們正在問:為何慈濟資產如此龐大?假使出面者如釋昭慧否認自己為慈濟人,那誰能代表慈濟訴說始末?慈濟以「出世法」來入世,當宗教事業體遍佈全球,運作會否有捍格?為何證嚴法師不忍苛責榮董魏應充?對相信皈依佛法僧的信眾而言,對慈濟的評論是否涉及戒律從而該選擇噤聲不語?為何稱為佛教團體的慈濟,幾乎不見僧眾經典?
一個簡單而有意義的疑問:慈濟是什麼?或可幫助我們釐清上述疑惑。
龐大的慈濟,是個嶺峰各見的多層次複合體:
從組織看,慈濟是傳說「觀音菩薩轉世」的證嚴法師與志願的呈現;是功德會基層志工與其愛心的集結;但也是高層榮董發揮才幹的場域。
從動員力劃分,慈濟是人(志工)的發願集合;也是龐大金錢(資產)的匯集運作。
從遵從的規則而言,慈濟是佛法的人間化實驗;卻也是法人實體而應受國法管轄。

有了這認識後我們可清楚看到:當質疑慈濟的擴張時,輿論問的是佛法還是國法?是基層志工還是高層榮董?當昭慧法師轉用《金剛經》的邏輯「所謂坡地者即非坡地,是名坡地」[1] 論環保議題,她該辯護出世法或入世法?動輒無量劫的出世時間觀,是否會讓計較萬年的生態保護毫無意義?當論及慈濟人時,指涉基層志工還是榮董們?
佛法可否被辯論?當然可以。歷代大德的論述及持續至今的辯經就是。僧侶可否被批評?當然可以。只要對象是個別僧侶的「行為」是否如法,而不是僧伽制度。

證嚴法師以一介尼師發展志業令人敬佩。但從組織發展角度,法師必然早已面臨原始幹部難以治理慈濟的困境?
無可選擇的,法師必須依賴核心幹部與包括跨國金融、會計、總務、建築、法律、官員等專業幕僚。隨著組織快速膨脹,治理必然力有未逮甚至黑洞。外傳證嚴被榮董包圍,已經從「廣泛平凡的基層互動」轉變為「項目計畫的擴張掠奪」即為該心生警惕的現象。電視上釋昭慧不經意回潘醫師的一句話「你沒有捐多少嘛!」[2] 多少透露了慈濟組織文化上的盲點。

慈濟事件牽涉佛法國法、慈善環保、愛心效率等糾葛,我們不妨一碼歸一碼的分析論述,該捨就捨,或可在情緒之外持平理解。

【相關閱讀】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
顧及閱讀舒適性,段與段間請空一行